硬盘市场: USB接口保险箱12300元 三月日本正式上市点评
  • 3楼 Re: 硬盘市场: USB接口保险箱12300元 三月日本正式上市
  • 硬盘巨头希捷终妥协明年将推闪存硬盘


      传统硬盘巨头希捷科技终于开始向新兴闪存硬盘市场“低头”了。这家公司昨天对透露,2008年,希捷将推出闪存硬盘产品,未来将能提供所有类别的硬盘存储方案。

      此前,它一直对这一新兴市场颇有微词,认为它想侵蚀全球存储市场还很困难,更不用说要取代传统硬盘。

      “我们看到,2007年,闪存硬盘容量已达到32G,2012年可以达到120G,那时它将成为笔记本电脑等主流移动产品中的存储配件。”这家公司全球副总裁兼董事总经理郑万成对记者说。

      此前,该公司曾推出了融传统硬盘与闪存盘为一体的混合硬盘,向全球闪存市场迈出了过渡性第一步。但截至目前,这一融合产品并未进入主流出货渠道。

      郑万成不愿透露更多细节,尤其是产品规划以及生产布局。“现在还不能说。”他表示。

      但是,进入闪存硬盘市场并不意味着这家巨头会放弃传统硬盘领域。事实上,它正在不断强化研发,并整合了生产环节。在去年上半年收购第二大对手迈拓硬盘后,它更是成为全球传统硬盘的老大,目前市场份额高达36%。

      不但如此,希捷还依然坚守着类似于英特尔的商业模式,即“垂直集成”战略。它不但坚持独立设计与生产,还大包大揽硬盘内部所有关键零部件,如磁头、马达、介质、印刷电路板等。郑万成说,这一“垂直集成”模式是希捷多年来的战略核心。

      不过,这一模式也正在发生微妙变动。郑万成坦承,公司正在强化弹性生产,在印刷电路板领域,已经选择了部分外包。而一家IT咨询公司高级分析师透露,这是希捷的无奈,因为它的产能不足问题一直反复出现,前段时间大容量硬盘就严重缺货。郑万成解释说,这是因为目前全球IT硬件厂商的产能利用率已达到历史顶峰,各家都很紧张。

      此前,希捷硬盘售予长城开发的传闻,也给了业内人士分析的依据。即希捷虽然不可能出售,但选择外包已是大势所趋,也许它现在正在等待闪存硬盘市场的成熟。

      而且,进入闪存市场势必会冲击到它的“垂直集成”模式,因为,在这一领域,希捷没有核心零部件芯片技术,它不可能建立起类似传统硬盘的商业模式。而它的对手三星、东芝却拥有这一领域的核心技术。
  • 作者:王玲 2009-2-19 17:47:00
  • 2楼 Re: 硬盘市场: USB接口保险箱12300元 三月日本正式上市
  • 2008年移动硬盘市场十大预言 IDE成为历史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稳定的增长,PC、互联网、信息化、数字电视及多媒体的全面普及,促进了移动存储飞速发展,国内广阔的市场潜力更吸引了世界各IT品牌或企业的高度关注。闪盘高容量化、固态硬盘现实化及阵列、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成熟,注定2008年移动硬盘将是竞综合化、激烈化、多元化、专业化、独特化、品牌化的一年。根据多家权威媒体、调查机构的分析报告,总结移动硬盘发展规律,把握未来市场发展趋势,现对2008年移动硬盘作出以下十大预言:

      一、IDE成为历史

      IDE技术是硬盘领域的重大突破,可说得上是人类存储的新发明。它带动了硬盘的高速发展,也推动了存储技术的普及。但随着人类的进步,科技技术的创新,IDE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从2006年垂直记录技术应用于存储介质以来,SATA一直成为人们的期待,它不但拥有稳定、安全特性,更拥有突破单碟容量技术限制。让他快速普及的另一核心因素,更是SATA具有独特的成本优势,在高性价比的推动下,2008年SATA技术将全面普及,这也让辉煌多年的IDE硬盘成为“烈士”。

      二、eSATA优势突显

      自从USB1.1到1394,特别是USB2.0国际标准的诞生,推动了IT产业接口技术的变革,为推动高速传输建立的基础。在2006年9月份忆捷科技和希捷公司联合推出世界首款SATA垂直记录技术的移动硬盘中,其采用的就是eSATA接口技术,也是当时世界首款eSATA应用于2.5英寸移动硬盘。在那新闻发布会之后,人们一直存在USB3.0与eSATA技术的普及之争。经过近2年来的应用证明,eSATA技术的成熟,及1.5GB-3GB/s的传输速度和成本的下降,已逐渐得到市场的认可和接受。随着IBM、HP、DELL等品牌笔记本电脑相继推出标配eSATA接口产品,再次证明其优势明显,相信2008eSATA将开始走向大众应用。

      三、硬盘厂商整体上市

      07年希捷正式放弃2.5英寸笔记本硬盘市场,同时推出Moxter及Seagate移动硬盘,这不但推动原装市场的普及,更促使WD、SAMSUNG等硬盘品牌发力原装市场。经调查表现,东芝、富士通已经做好进入中国市场的准备,其中HITACHI也预计08年下半年正式登陆。硬盘厂商全体进入中原,这不但激起市场的激烈竞争,更可推动市场的规范化、专业化和品牌化。08年移动硬盘市场将重新“组阁”,到底是国内品牌等对抗硬盘厂商,还是硬盘品牌或国内品牌独领风骚,即见分晓!

      四、时尚存储引导潮流

      一直以来,因数据的重要性和应用人群的高端性,安全、稳定、防震、加密等成为移动硬盘好坏或购买的标准。但随着移动硬盘用户的普及和存储技术的成熟,移动硬盘已经成为消费类常规产品,更逐渐成为一种IT时尚品,随身而带。07年2.5英寸0.98mm、1.8英寸0.60mm等轻薄产品打造“世界薄王”、其中“镜面”产品等也大受欢迎,也许正如忆捷科技市场总监所说:在安全稳定的基础上,08年“时尚存储”将引领移动硬盘发展方向。

      五、多媒体风云再起

      多媒体移动硬盘早在2003年就开始诞生,因市场环境不成熟,技术稳定性不强。因此经过几波折腾,最后还是消失于市场。但具行业权威人士透露,随着数字电视化普及和播放技术的成熟,特别是RM、高清可录制技术的发布,多媒体移动硬盘再次让业界燃起信心。这股信心也将推动了多媒体存储再次成为市场的焦点。在各方面技术完善之时,相信就是市场风云再起之际。

      六、NAS存储潜力巨大

      NAS已经是很早的应用技术了,但一直与高端的电脑服务器配合使用。虽属存储,但貌似企事业单位的专用设备,一直没在个人或中小企业中应用。近年来,随着NAS存储技术的广泛应用,NAS也开始研发出移动类存储产品,可说专为个人用户或中小企业所量身订做。随着信息化及互联网的普及,NAS将是一个新的存储突破口,其市场潜力巨大。因受NAS技术的限制(该技术专利多为台湾企业所有),因此国内品牌中NAS产品并不多见,但08年绝对是一个良机。

      七、阵列技术正式启动

      3.5英寸于07年已经开始进军市场,爱国者、忆捷、联想、明基等都先后推出3.5英寸原装移动硬盘,以打开这块潜力市场。在国外3.5英寸一直为主流产品之一,但在国内刚好相反,也许这是习惯和文化差异,或是黑种人和黄种人身材的区别。但3.5英寸成功的推出,为阵列市场提供了基础。因此,在07年忆捷科技推出首款2TB的阵列移动硬盘之后,08年阵列技术将全面启动,各品牌厂商也将加大投入研发Raid技术。

      八、1.8寸最后挣扎

      说到1.8英寸,不得不说微型硬盘退出市场的背后,那是在微硬盘与闪存盘的竞争中,最后微硬盘以彻底失败宣布停产的结果。同时也受固态硬盘及闪存盘影响的1.8英寸,也一直没能普及起来。多少人期待1.8英寸代替2.5英寸成为主流,逻辑上合情合理,但一直未能实现。据了解日立、希捷等品牌已经停止1.8英寸产品供应,因此市场并不看好未来的发展,主要是受价格与容量的影响。但07年因国内在两大巨头忆捷、纽曼的发力下,1.8英寸开始“暴动”起来,让很多消费者看到了希望,但08年是否可以继续“革命”下去呢?我们将视目以待。

      九、海量产品相继问世

      于2006年也许你还不相信160G会普及,那么大的容量和那么昂贵的价格让人“恐惧”。但随着垂直记录技术的普及,07年160G已经成为主流。年中忆捷也率先推出250G移动硬盘,年末320G也隐约上市。相信250GB、3200GB将成为08年市场主流,为保持竞争优先,再次与固态硬盘拉开容量差距,500G、750G甚至1TB笔记本硬盘将相继面世。

      十、环保技术引起重视

      随着欧盟ROHS标准的推出,环保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07年西部数据推出了符合欧盟ROHS标准电脑硬盘,环保技术应用于存储也成为一件事实。随着消费者对环保意识的提高,环保已成为各厂商必须面对的技术门槛,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08年环保存储再引起重视。各消费者也须多留意产品中是否有通过“ROHS”认证的标志,让中国成为环保之都。

      2008年是北京奥运之年,更是中国世纪之年。奥运因中国而喝彩,中国也将因奥运而走向成功、走向辉煌。IT作为高科技产业,一直领先世界潮流,特别是IBM、GOOLGE、微软、INTEL等世界500强企业,更让人对IT充满憧憬,对“硅谷”充满期待。在中国,IT产业成就了联想、华为等企业,随着移动存储的发展,相信存储产业也将成就中国新的一批伟大企业及企业家。2008年让我们共同期待……
  • 作者:文JUN 2009-2-19 17:04:00
首页 | 前页 | 后页 | 尾页分页 1/1 [1]

点评
字数0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