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张瑞敏手中挥舞的大锤砸烂了76台问题冰箱,也砸出了海尔享誉世界的质量文化。从此之后,海尔凭借独步天下的“海尔质量管理体系”,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坐上了国产家电品牌质量第一的宝座。在中国消费者的心目中,“海尔”是“质量保证”当之无愧的代言人。
20年后的今天,海尔电脑这个海尔集团中的“少壮派”,背靠业已稳居中国电子百强首座的海尔集团,在几年的时间里,从无到有,狂飙猛进,凭借在2005年令业界侧目的市场表现,一举迈入主流PC厂商之列。
然而,“速生”往往伴随着“基础不够牢靠”,而所有赖以立身的基础之中,质量问题首当其冲。尤其是自2001年底的战略调整之后,海尔集团放弃电脑制造,转而采取与代工厂合作的方式;2003年4月,与台湾宝成旗下的精成电子科技集团共同创立海成之后,更是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品牌运作和销售渠道管理上来。诚然,这一转变对海尔电脑来说是审时度势之后的战略选择,但是,在很多消费者心目中,既然电脑并非海尔制造,总难免让人对产品质量心存疑窦。如今的海尔电脑是否能具备像冰箱老大哥一样的不坏之身?海尔“砸冰箱”砸出来的质量基因是否也顺利的移植到了海尔电脑的身上?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进了位于东莞的海尔电脑生产研发基地。
非同一般的代工关系
虽然已逼近春节,位于广东东莞黄江镇的精成高新科技光电园区内仍然温暖如春。这个投资20亿美元,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的庞大工业园区,是海成另一大股东精成电子的制造大本营,很多业界响当当的代工厂,如达裕、威成、裕明等都座落在这里。园区内涉及的产品线也非常丰富,上到PCB板、液晶板等各类元器件,下到电脑主机,笔记本及液晶显示器,自从2003年与精成电子合资成立海成之后,海尔电脑绝大部分的生产、研发工作都转移到了这里。在这个园区内,海尔与园内多个电脑外设生产厂保持着非同一般的供货关系。
记者每到一个工厂,都可以看到工厂门口矗立的“海尔某某配件制造基地”的醒目标示牌。记者拉住一位现场的工作人员,询问他这块牌子是不是临时树上去的。这位工作人员表示,这块标示牌并不是随便树立的,每块牌子都经过了盛大的开业和揭幕仪式。
众所周知,与这些声名显赫的代工厂发生代工关系的品牌实在数不胜数,其中不乏国际顶尖PC品牌厂商的身影,而能够在工厂大门口造牌立碑、明确划分势力范围的却只有海尔电脑一家。
在达裕、威成等海尔的显示器制造基地里,海尔在每个厂里都驻扎了相关人员监督这里的生产状况。当记者问到海尔如何保证代工产品的质量时,海成的驻厂人员表示,在海尔电脑内部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为了保证品质,既然要OEM,海尔的合作伙伴一定至少要是全球五大代工厂之一。其次,海尔对供应商的要求近乎苛刻,例如,显示器。按照海尔与供应商签订的协议,向海尔供应的显示器的返修率不得超过1%。
近距离感受海尔文化
在参观了威成和达裕两个海尔显示器制造基地之后,记者又跟随队伍来到了裕明光电厂。据介绍,这里是海尔的PC主机和笔记本的制造基地,除了承担生产制造外,还承担了各种机型的研发任务,曾经在2005年出尽风头“速启系列”、“润眼系列”以及刚刚亮相不久数字家庭,大多是从这里诞生的。
据海尔随行人员介绍,与海尔的其他制造基地不同,虽然工厂并非海尔所有,但目前裕明厂只为海尔电脑一家供货。正因为如此,这家工厂得以成为海尔成功移植企业文化的典范。
记者正愈详细询问这句话的含义,队伍已经走进了生产线所在的车间。满目所见,铺天盖地充满海尔特色的箴言和警句,让人一下子以为来到了青岛的海尔工厂。
车间门口的墙上“海尔作风,人单合一,速战速决”的标语非常抢眼。标语下方则悬挂着一张硕大的看板,各种海尔独有的质量指标控制图表按照部门整整齐齐地铺满了整个看板。记者仔细浏览,多数图表都看不大懂,只有最下面一排的每个部门优劣考评图文并茂,引起了记者的兴趣。
一张16开的白纸上,一喜一悲两张卡通小圆脸非常醒目,小脸旁边分别是本月受到表扬和批评的员工的照片和姓名。照片下方清楚地写着表扬和批评的原因。其中在批评一栏的具体事例上写着,“在备件库市场待件率持续偏低的情况下,不能用心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问题背后人的原因。每天只是为日清而日清 ,不能抓出问题的最短板,不能找到问题的根治措施,本周予以批评”。记者细细品读,发现评语简短有力,语言之犀利,态度之直率,批评之深刻均出乎人的意料之外。评语点出的问题绝非限于浮于表面,而是能够一针见血,深入揭示问题产生的内部原因,这点尤其难能可贵。
记者留心看了看被批评员工的头衔,发现是一名备件库主管,并非一般员工。凭着对国人中庸性格的一贯印象,我便猜测,能用这样不客气的语气,对主管级别的员工写出评语的人一定至少是事业部经理级的人物。我把这个猜测告诉海尔电脑PC事业部总经理王春明,不料换回的却是一阵哈哈大笑。他指着旁边一个看起来不到25岁的小伙子说,就是他们写的。王经理继续解释,这是海尔的企业文化之一,该批评的决不留情,但是对事不对人。于是,记者再次惊讶了。以前记者也曾参观过数家工厂,留下深刻印象的也不在少数,但是尤以此次所见所闻带给记者的感觉最为特别。
(新闻稿 光和传播提供 2006-03-01)